257-西方音樂史復習資料9
- 人氣:1516
- 收藏:0
- 發(fā)布時間:2021-12-08 16:02:04
格魯克歌劇改革的具體措施:
1. 混合了意大利、德國和法國歌劇的特點;
2. 強調合唱、舞蹈和樂隊與戲劇情節(jié)的聯(lián)系;
3. 限制歌手過分的聲樂表現(xiàn);
4. 減少詠嘆調和宣敘調之間的鴻溝;
5. 在擴展的場景中統(tǒng)一多種因素。
格魯克的代表作:
《奧菲歐與優(yōu)麗狄茜》、《阿爾采斯特》
第二節(jié) 喜歌劇的興起與繁榮
18世紀20~30年代,正當意大利正歌劇處于停止衰退之時,歐洲各國出現(xiàn)了帶有輕松喜劇風格的新型歌劇——喜歌劇。
喜歌劇的特點:
1. 在啟蒙思潮的影響下出現(xiàn),追求自然的藝術表現(xiàn);
2. 角色不多,常是社會中下層;
3. 場景是熟悉的日常生活;
4. 劇詞幽默口語化;
5. 音樂通俗并有民族特點。
㈠ 意大利喜歌劇
無對白,宣敘調、詠嘆調為主的分曲結構
代表作:佩格萊西的《女仆作夫人》,這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?。▉碓从谂甯袢R西的正歌劇《高傲的囚徒》的幕間劇)。
其中,烏貝托的音樂唱段成為喜歌劇男低音的典型。
㈡ 法國喜歌劇
有對白,宣敘調、詠嘆調為主的分曲結構
代表作:盧梭的《鄉(xiāng)村卜者》(1752)
㈢ 德奧歌唱劇
有對白,以民歌風的曲調為基礎
代表作:J?A?希勒的《魔鬼出籠》(1766)
㈣ 英國敘事劇
有對白,常用民謠填詞
代表作:蓋伊—佩普什的《乞丐歌劇》(1728)
第二章 前古典時期的器樂
前古典時期器樂的發(fā)展及其代表作曲家:
1. 鋼琴奏鳴曲 代表作曲家:C?P?E?巴赫
2. 交響曲 代表作曲家:J?施塔米茨
3. 協(xié)奏曲 代表作曲家:J?C?巴赫
4. 弦樂四重奏 代表作曲家:博凱里尼
這時期,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曲開始充分發(fā)展。奏鳴曲式也被確立。
第一節(jié) 前古典時期“奏鳴曲”和室內器樂曲的發(fā)展
㈠ 奏鳴曲和奏鳴曲式
㈡ 其他室內器樂曲
純粹的“弦樂四重奏”是室內樂中最為重要的形式,由4位演奏者(2把小提琴、1把中提琴、1把大提琴)各自演奏一個獨立的弦樂聲部。
第二節(jié) 前古典時期協(xié)奏曲與交響曲的發(fā)展
㈠ 協(xié)奏曲
在J?C?巴赫的曲式結構中,已經預示了奏鳴曲式的主要原則:主題在調性與材料間的對比并置及變化統(tǒng)一。
㈡ 交響曲
交響曲這種體裁的直接來源是意大利序曲。
西方音樂史下學期復習資料
授課:余志剛
電話:66416514
復習第五編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
“古典主義時期”是西方音樂歷史發(fā)展到高峰的一個階段。
第五編的重點
聲樂
器樂
前古典時期
1. 正歌劇改革(格魯克)
2. 喜歌劇興起
(意法德英)
1. 奏鳴曲
2. 交響曲
維也納古典樂派
海頓(交響曲、四重奏)
莫扎特(歌劇、協(xié)奏曲)
貝多芬(交響曲)
第三章 海頓和莫扎特
時間:18世紀下半葉
海頓(年齡最大)、莫扎特、貝多芬(年齡最小)三者的區(qū)別:
海頓和莫扎特的創(chuàng)作標志著古典主義風格高峰期的到來;貝多芬雖然緊隨其后,成為“維也納”古典樂派的第三位大師,但貝多芬的創(chuàng)作和他生活的時代一樣,橫跨兩個世紀,屬于兩個時代。
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都城,從18世紀起就成為歐洲音樂生活的重要舞臺。
節(jié)奏鮮明的小步舞、波爾卡、圓舞曲、進行曲,娛樂性的嬉游曲、遣興曲、小夜曲等都很流行,這一切使維也納在18世紀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城、音樂城。從格魯克到海頓、莫扎特、貝多芬,以及后來19世紀的舒柏特、勃拉姆斯、約翰?施特勞斯、馬勒等等,與維也納和它的音樂相連的音樂家在西方音樂史上數不勝數。
第一節(jié) 海 頓
海頓一生的三個時期:
第一個時期(1732~1761年):海頓1732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里,8歲時被維也納圣斯蒂芬教堂(位于維也納中心,是維也納最著名的教堂)的樂長挑去學習歌唱,后因倒倉而離校,此后業(yè)余學習作曲。海頓性格樂觀、純樸,有幽默感。海頓的第一份工作:1759年海頓到莫爾津親王的樂隊任職。
第二個時期(1761~1791年):在莫爾津親王的樂隊任職期間,結識了匈牙利貴族保羅.埃斯特哈齊親王(匈牙利最富有的貴族),并于1761年受聘為親王宮廷樂隊的副樂長,對于海頓來說這是其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,結束了相對不穩(wěn)定的第一個時期。海頓為匈牙利望族埃斯特哈齊親王兄弟服務了整整30年,從副樂長后升任樂長的海頓根據所簽定的合同,必須按親王的旨意進行創(chuàng)作活動,其一切成果也都屬于親王所有。在這個階段里,海頓創(chuàng)作出他一生絕大部分的管弦樂、室內樂、歌劇及宗教性作品。這30年里的眾多作品和第一個時期有所不同,逐漸顯示出海頓的個人風格及變化軌跡。1781年,海頓與年輕的莫扎特相識。
第三個時期(18世紀90年代至海頓逝世的近20年):這是他創(chuàng)作的第三個時期,也是他功成名就的光輝年代,海頓此時已經離開埃斯特哈齊宮廷去維也納居住。這時期的重要作品,首推12部“倫敦”交響曲,這是1791~1792年和1794~1795年兩次赴英國期間的創(chuàng)作。